下面是一組關于對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和改革的認識的材料。
材料1:“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我的一貫主張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qū)發(fā)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qū),這是加速發(fā)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摘自《鄧小平文選》第3卷)
材料2:“我國經濟發(fā)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的水平。這就是我們的戰(zhàn)略目標,這就是我們的雄心壯志。”(摘自《鄧小平文選》第3卷)
材料3:“要實現我們的雄心壯志,不改革不行,不開放不行。我們走的路還很長,任務還很艱巨。”(摘自《鄧小平文選》第3卷)“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圍繞發(fā)展社會生產力這個根本任務,要把改革作為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各項工作的動力。……需要擴大開放,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摘自《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最新試題
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及其與農民起義的結合,促使無產階級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哲學與其他社會意識形式不同,它是一種以更為直接和抽象的方式反映社會存在的意識形式。
在社會發(fā)展過程的矛盾系統(tǒng)中,各種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平衡的。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聯(lián)盟是由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出面締結協(xié)定所組成的國際經濟集團,如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
經濟基礎的變更必然引起上層建筑的變革,并決定其變革的方向。
任何上層建筑的產生、存在和發(fā)展,都能直接或間接地從社會的經濟結構中得到說明。
同一個歷史人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可能會有不同的歷史作用,但不會出現性質相反的歷史作用。
社會意識消極被動地受制于社會存在,依賴于社會存在。
恩格斯將社會主義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作了區(qū)分,這本身就是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新認識。
在分析或評價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時,要堅持歷史的、具體的觀點,力求簡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