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組有關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的有關材料。
背景:1921年,蘇俄開始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在黨內外引起了種種議論。有人擔心新經濟政策會使資本主義在俄國實現復辟。有人認為這并不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策略,而是蛻化,是內部的蛻變,他們一定會走向通常的資產階級國家,我們應當支持他們。
材料1:新經濟政策使無產階級的狀況……發(fā)生了一些重大的變化。工業(yè)和運輸方面的絕大部分生產資料還是掌握在無產階級國家的手里。這種情況加上土地國有化,表明新經濟政策并不改變工人國家的實質,然而卻根本改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和形式。因為新經濟政策容許建設中的社會主義同力圖復活的資本主義,在通過市場來滿足千百萬農民需要的基礎上實行經濟競賽。(摘自列寧《工會在新經濟政策條件下的作用和任務》1921年12月)
材料2:在最近幾年,必須善于考慮那些便于由宗法制度、由小生產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我們直到現在還常常這樣議論:“資本主義是禍害,社會主義是幸福。”但這種議論是不正確的,……(摘自列寧《論糧食稅》1921年4月21日)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最新試題
社會意識消極被動地受制于社會存在,依賴于社會存在。
經濟基礎的變更必然引起上層建筑的變革,并決定其變革的方向。
哲學與其他社會意識形式不同,它是一種以更為直接和抽象的方式反映社會存在的意識形式。
生產關系總是從相對穩(wěn)定到新舊更替,再到相對穩(wěn)定。
社會主要矛盾是處于支配地位,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一定階段上起主導作用的矛盾。
凡是適應先進生產力發(fā)展要求、代表人民群眾長遠利益、順應人類文明發(fā)展趨勢的文化,都能起到促進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作用。
道德是一定生產方式的產物,是對經濟基礎比較直接的反映。
生產關系是生產力發(fā)展需要的產物,只有當它為生產力提供足夠的發(fā)展空間時才能夠存在。
在社會發(fā)展過程的矛盾系統(tǒng)中,各種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平衡的。
人們對于社會形態(tài)的歷史選擇最終取決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把握和順應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