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項選擇題在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上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著名主張的是()。

A、王安石
B、白居易
C、蘇軾
D、韓愈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1.單項選擇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中的名句。

A、《歸園田居》
B、《山居秋暝》
C、《詩經(jīng)》
D、《蜀相》

3.單項選擇題高度評價司馬遷的《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是()。

A、韓愈
B、蘇軾
C、魯迅
D、郭沫若

4.問答題人對建筑的美感,客觀上來源于建筑的形式,舒暢、別扭、恐怖、驚訝、幽靜、輕松、肅穆……這是視覺反應(yīng)的直覺情緒;質(zhì)樸、剛健、柔和、雍容、華貴、纖秀、端莊……這就進入了初步的審美判斷。所有這些主觀的感受,無不是建筑的序列組合、空間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樣、色彩質(zhì)地、裝飾花紋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著某些特定的內(nèi)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單純形式美的法則而深化發(fā)揮。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闊顯赫的故宮,圣潔高傲的天壇,詩情畫意的蘇州園林,清幽別致的峨眉山寺,安寧雅靜的四合院住宅,端莊高雅的希臘神廟,威懾壓抑的哥特式教堂,豪華眩目的凡爾賽宮,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樓……所有這些具體感覺形式,無不包含著深刻的歷史因素,以及整個時代的民族的審美傾向,無不包含著懸念、感觸、素養(yǎng)、格調(diào)等等主觀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朧的,但又可以是明確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體的;是無聲的空間凝聚,但又可以是有聲有色的時間的延伸。這段文字主要說明什么問題?用到哪些說明方法?行文的層次是怎樣的?
5.問答題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飲,得半日之閑,可抵上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后,再去繼續(xù)修各人的勝業(yè),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yōu)游乃正亦斷不可少,中國喝茶時多吃瓜子,我覺得不很適宜,喝茶時所吃的東西應(yīng)當是清淡的"茶食",中國的"茶食"卻變了"滿漢餑餑"其性質(zhì)與"阿阿兜"相差無幾;不是喝茶時所吃的東西了。日本的點心雖是豆米的成品,但那優(yōu)雅的形色,樸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資格,如各色"羊羹"(據(jù)上田恭輔氏考據(jù),說是處于中國唐時的羊肝餅),尤有特殊的風味。江南茶館中有一種"干絲"用豆腐干切成細絲,加姜絲醬油,重湯燉熱,上澆麻油,出以供客,其利益為"堂倌"所獨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種"茶干",今變而為絲,亦頗與茶相宜。在南京時常食此品,據(jù)云有某寺方丈所制為最,雖也曾嘗試,卻已忘記,所記得乃只是下關(guān)的江天閣而已。學生們的習慣,平常"干絲"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開水重換之后,始行舉箸,最為合式,因為一到即罄,次碗繼至,不遑應(yīng)酬,否則麻油三澆,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歡而散,茶意都消了。這段文字出自周作人《喝茶》。請分析作者在這一段文字中對于“喝茶”主要關(guān)注的是什么?作者行文的線索是什么?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語言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