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小明,17歲,某職校學生。不久前與母親外出時,不幸遭遇車禍,導致雙腿截肢。截肢后的小明變得沉默寡言,不愿主動與人交往,與父母關系日漸疏遠。職校雖然表示愿意接受小明返校讀書,但由于缺乏相關經驗,針對小明致殘狀況的特殊安排遲遲沒有落實,因此,小明至今沒有返校。母親感到十分自責,對小明的任何要求都盡量滿足,希望能夠"贖罪"。父親因為唯一的兒子成了殘疾人,認為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整天唉聲嘆氣,愁眉苦臉。小明感到前途渺茫,內心十分焦慮,了解到小明的情況后,社會工作者決定介入。
問題:1.本案例中的小明有哪些服務需求?2.依據殘疾人社會工作的教育康復模式,本案例中的社會工作者應開展哪些工作?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5.問答題

周婷今年29歲,22歲大學畢業(yè)后來到省城工作,并認識了當地人張濤,在相處了4個月后他們成為了閃婚一族。周婷在孩子出生后辭職當起全職太太。因為自己在省城沒有什么朋友,所以也不怎么出門,很少和別人交往。張濤是一家公司的市場部經理,平時應酬很多,常常到半夜才回家。這也導致夫妻之間交流越來越少,感情也越來越淡薄。最近一次偶然的機會,周婷發(fā)現丈夫與公司的女同事有了婚外情,很受打擊,一氣之下與張濤離了婚。她覺得是自己太沒追求,太沒能力,才使丈夫在外面找了別的女人。離婚后周婷獨自帶著女兒生活,雖然張濤每月會按時給她和女兒一筆撫養(yǎng)費,但周婷始終覺得對不起女兒,覺得是自己的決定讓女兒沒有了完整的家庭。因此,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也感覺很無助,作為一名單身母親,她無法接受自己離婚的事實,覺得自己的人生太失敗了。在孤獨和無助的處境下,周婷找到社區(qū)的社會工作者尋求幫助。在社會工作者進行了解后,發(fā)現社區(qū)還有好幾個與周婷有相似經歷的單親母親。
問題:1.作為社會工作者,應該如何看待單親母親家庭?2.請談談針對周婷目前面臨的困境,社會工作者如何運用個案、小組、社區(qū)的工作方法采取介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