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關注的問題相似
B、調查的數(shù)量、規(guī)模、影響相似
C、調查的出發(fā)點相似
D、使用的方法相似
E、對社會改良的理解相似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1923-1924年期間,滬江大學社會學系的訪問學者、美國布朗大學教授白克令指導學生對上海沈家行地區(qū)進行調查
B、1918年,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教授甘博主持的“北京社會調查”
C、1924年,齊魯大學社會學系的學生在中外教師的帶領下,對濟南市社會概況所進行的調查
D、1915年,葛學溥指導學生在楊樹浦地區(qū)的東部所開展的社會調查
E、1914-1915年,步濟時所主持的關于北平人力車夫的生活與工作狀況的調查
A、廈門大學
B、上海大學
C、云南大學
D、南開大學
A、上海圣約翰大學
B、燕京大學
C、滬江大學
D、清華大學
A、《中國人口論》
B、《中國鄉(xiāng)村與城市生活》
C、《家庭進化論》
D、《北京的行會》
A、《新社會》
B、《社會學界》
C、《社會學刊》
D、《社會學研究》
最新試題
康有為的“三世說”有如下顛覆性意義:()。
潘光旦認為,“位育”比“適應”更恰當,因為這個概念原有動靜兩個方面,“位”代表靜的一面,“育”代表動的一面;“適應”僅反映了靜的一面。
梁漱溟認為西方文化雖然很發(fā)達,但只能解決人的生存問題,解決不了人的精神問題,而中國文化可以解決人的精神問題。
民國早年開展的社會調查運動的代表人物有()。
研究社會事實時,吳景超非常推崇()這兩個方法。
古代鄉(xiāng)約的四大綱領是: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禮俗相交、患難相恤。
孫本文在探索東西方文化結合方面,在理論上的重要貢獻是()。
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的共同之處是,他們都接受了歷史唯物論,對通過革命推動社會進步都持有懷疑態(tài)度。
章炳麟一再強調“合群”的重要性,認為在物種競爭當中,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須合群。
文化失調的原因是在社會發(fā)展中,各種文化變遷的速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