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凡是知識都是科學的,凡是科學都是無顏色的,并且在追求知識時,應(yīng)當保持沒有顏色的態(tài)度。假使這種說法不隨意擴大,我也認同。但我們要知道,只要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顏色。對無顏色的知識的追求,必定潛伏著一種有顏色的力量,在后面或底層加以推動。這一推動力量不僅決定一個人追求知識的方向與成果,也決定一個人對知識是否真誠。 這段文字中“有顏色的力量”指的是()。
A.道德水準 B.興趣愛好 C.價值取向 D.研究態(tài)度
孔子為什么會具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教義都是來自人們實際生活的直接記錄,而不是形而上學的預設(shè)或超自然的臆想。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學是一種實用的本能行為哲學。儒學的本質(zhì),是通過對日常行為的教化,在當下可能的條件下提升個人價值。 對以上文段最準確的概括是()。
A.儒學本質(zhì)中所包含的務(wù)實精神是其經(jīng)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B.根植于實際生活的本能行為哲學是孔子思想的精髓所在 C.孔子作為儒學思想的代表在歷史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D.儒學的本質(zhì)是在現(xiàn)實可行的基礎(chǔ)上提升個人價值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 下列選項中對上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治理好國家的必要條件是有良好的社會風氣 B.做治國安邦這種大學問的方法在于棄舊圖新 C.治國安邦的方法在于提倡和發(fā)揚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廣泛地親近民眾和尊重民意,以至善至美為奮斗目標 D.只要實施德政就能治國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