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15世紀
B.17世紀40年代
C.19世紀70年代
D.20世紀30年代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壟斷價格=成本價格+壟斷利潤
B.壟斷價格=成本價格+平均利潤+壟斷利潤
C.壟斷價格=平均利潤+壟斷利潤
D.壟斷價格=成本價格+平均利潤
A.購買;貨幣資本
B.生產;貨幣資本
C.生產;生產資本
D.銷售;貨幣資本
A.貨幣流通和商品流通處于均衡的狀態(tài)
B.供應與需求要均衡
C.生產與消費要均衡
D.資本周轉速度快的部門要領先于資本周轉速度慢的部門
A.資本周轉時間
B.資本周轉速度
C.固定資本構成
D.流動資本構成
A.貧富分化
B.產業(yè)后備軍的擴大
C.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
D.財富集中在少數(shù)人手里
最新試題
任何上層建筑的產生、存在和發(fā)展,都能直接或間接地從社會的經(jīng)濟結構中得到說明。
在分析或評價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時,要堅持歷史的、具體的觀點,力求簡單化。
政治上層建筑一旦形成,就成為一種現(xiàn)實的力量,影響并制約著人們的思想理論觀點。
在資本主義何時走向滅亡的問題上,列寧做到了未卜先知。
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來社會時,總是只限于指出未來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原則和基本特征。
社會發(fā)展理念特別是路線、方針、政策是否,取決于它們能否反映社會存在。
進步的社會意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見、推斷未來,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
人們對于社會形態(tài)的歷史選擇最終取決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把握和順應程度。
“自由王國”是指擺脫各種限制的實踐的狀態(tài)。
經(jīng)濟基礎的變更必然引起上層建筑的變革,并決定其變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