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題

材料一:

——摘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6—18世紀,來自歐洲的大批傳教士到達中國,他們把西方的科學知識引進中國,又把中國的典籍翻譯、介紹到歐洲。18世紀,巴黎出版了歐洲漢學的三大名著,歐洲興起了史無前例的“中國熱”。當中國的園林建筑、茶葉瓷器、書籍戲曲、儒教哲學在歐洲大行其道的時候,來自歐洲的望遠鏡、水平儀等現(xiàn)代儀器,擺進了康熙皇帝的寢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東方、歐洲借助中國完成對舊制度的現(xiàn)實批判和對新社會的思想啟蒙,為歐洲自身的破繭成蝶準備條件的時候,歐洲人對東方的認識,悄然發(fā)生變化??隙?、景仰的維度向否定、批判的維度轉(zhuǎn)化,歐洲從馬可•波羅時代開始的連續(xù)五個世紀對中國的崇拜與美化漸行漸遠了。這一認識在19世紀達到頂峰。
——許平《歐洲人東方認識的拐點》
材料三:1900年10月16日英國和德國就中國問題簽訂《英德協(xié)定》,相約遵守下列原則:“第一,將中國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國貿(mào)易及其他正當經(jīng)濟活動,自由開放,毫無差別,此為列強之共同永久利益;兩國政府相約凡其勢力所能及;對于一切中國領土均應遵守此原則。第二,德帝國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現(xiàn)時之紛擾在中國獲得任何領土利益,其政策應以維持中國領土不使變更為指歸。第三,若他國利用中國現(xiàn)時之紛擾,無論用何種方式,欲獲得領土利益時,兩締約國關于為保護本國在華利益所采之步驟應保留初步之諒解。第四,兩國政府應將本協(xié)定通知其他關系列強,如奧、法、意、日、俄、美等國,并請其接受本協(xié)定所采之原則。”
——《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

根據(jù)材料一,讀圖指出愛琴海古代文明與其他文明的關系。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