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承屋面梁的柱牛腿,如下圖所示,寬度b=400mm,屋架在牛腿上的支承長度為200mm,豎向力作用點到下柱邊緣的水平距離a=300mm(已考慮安裝偏差20mm),外邊緣高h1=h/3(h為牛腿高度),牛腿底面傾斜角α=45°。作用在牛腿頂部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計算的豎向力Fvk=450kN,豎向力的設計值Fv=580kN,同時作用在牛腿頂部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計算的水平拉力Fhk=120kN,水平拉力的設計值Fh=168kN,混凝土強度等級采用C30,鋼筋HRB335級,as=40mm,箍筋為HPB300級鋼筋。
若截面的有效高度h0=810mm,則縱向受拉鋼筋的截面面積As最接近于()mm2。
A.1280
B.1310
C.1400
D.1520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支承屋面梁的柱牛腿,如下圖所示,寬度b=400mm,屋架在牛腿上的支承長度為200mm,豎向力作用點到下柱邊緣的水平距離a=300mm(已考慮安裝偏差20mm),外邊緣高h1=h/3(h為牛腿高度),牛腿底面傾斜角α=45°。作用在牛腿頂部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計算的豎向力Fvk=450kN,豎向力的設計值Fv=580kN,同時作用在牛腿頂部按荷載效應標準組合計算的水平拉力Fhk=120kN,水平拉力的設計值Fh=168kN,混凝土強度等級采用C30,鋼筋HRB335級,as=40mm,箍筋為HPB300級鋼筋。
根據(jù)裂縫控制要求,牛腿的最小高度h最接近于()mm。
A.680
B.710
C.740
D.850
已知簡支深梁的跨度、高度如下圖所示,梁寬b=250mm。混凝土強度等級C30,縱向受拉鋼筋采用HRB335級,豎向和水平向鋼筋采用HPB300級,已知跨中彎矩設計值M=3900×106N·mm,支座剪力設計值V=2750×103N。
梁的水平分布筋為()。
A.2Φ6@100
B.2Φ6@150
C.2Φ8@150
D.2Φ8@200
已知簡支深梁的跨度、高度如下圖所示,梁寬b=250mm?;炷翉姸鹊燃塁30,縱向受拉鋼筋采用HRB335級,豎向和水平向鋼筋采用HPB300級,已知跨中彎矩設計值M=3900×106N·mm,支座剪力設計值V=2750×103N。
梁縱向受拉鋼筋As為()mm2。
A.2800
B.2900
C.3000
D.3100
鋼筋混凝土T形截面構件如下圖所示,b=250mm,h=500mm,bf′=400mm,hf′=150m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縱筋采用HRB335鋼筋,箍筋采用HPB300鋼筋。受扭縱筋與箍筋的配筋強度比值為ζ=1.2,Acor=90000mm2。
假設構件所受的扭矩與剪力的比值為200,箍筋間距s=150mm,則翼緣部分按構造要求的最小箍筋面積和最小縱筋面積與()項數(shù)據(jù)最為接近。
A.62mm2;45mm2
B.43mm2;58mm2
C.32mm2;58mm2
D.29mm2;43mm2
鋼筋混凝土T形截面構件如下圖所示,b=250mm,h=500mm,bf′=400mm,hf′=150m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縱筋采用HRB335鋼筋,箍筋采用HPB300鋼筋。受扭縱筋與箍筋的配筋強度比值為ζ=1.2,Acor=90000mm2。
設構件承受剪力設計值V=80kN,箍筋間距s=100mm,受扭縱筋與箍筋的配筋強度比值為ζ=1.2,腹板的塑性抵抗矩Wtw和所受扭矩Tw的比值為0.98,已知構件須按剪扭構件計算,則腹板的抗剪箍筋的計算面積Asv最接近于()mm2。
A.50
B.29
C.25
D.18
最新試題
《混凝土規(guī)范》11.7.13條規(guī)定,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墻肢的軸壓比N/(fcA)不宜超過……",請問,這里的N應該如何計算?是N=G+0.5Q還是N=1.2(0+0.5Q)?
題中,此梁最后箍筋配筋最接近于()。
對矩形截面受彎構件,最小配筋率驗算是采用,還是?
《混凝土規(guī)范》的10.2.12條規(guī)定,"在彎剪扭構件中,箍筋的配筋率Psv(psv=Asv/(bs))不應小于0.28fr/fyv",總感覺這里的符號有點混亂:因為,Asv是抗剪箍筋的面積,Astl是抗扭箍筋的單肢面積,配筋率公式似乎應寫成,該Psv不應小于0.28fr/fyv問題是,公式第一二項還要滿足配筋率不應小于0.24fr/fsv嗎?
若按配有螺旋箍筋的柱計算,箍筋用Φ12@50,縱向受壓鋼筋用1825,As′=8835.72。柱的承載力Nu最接近()kN。
偏心受壓構件對稱配筋時,若已經(jīng)算出χ<2α’s,則需要按Ne′=fyAzs(h0-α’s)求出Azs,這時,是否還要驗算《混凝土規(guī)范》的公式(7.3.4-2)?我看施老師書上沒有做這個驗算(見2006年版"應試指南"例5.3.7),如果驗算了,書上計算的配筋恰好不滿足公式(7.3.4-2)。
設該梁承受的扭矩設計值T=15.0kN·m,彎矩設計值M=105kN·m,剪力設計值V=80.0kN,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混凝土規(guī)范》6.1.9條所說的"預應力傳遞長度ltr"和6.1.10條所說的"預應力鋼筋的錨固長度la"有何區(qū)別?
《混凝土規(guī)范》的7.5.8條,規(guī)定h0取斜截面受拉區(qū)始端的垂直面有效高度,請問,這個起始端的位置在哪里呢?從圖7.5.8中看好像起始端離變截面處有一段距離。
若已知裂縫間縱向受拉鋼筋應變不均勻系數(shù)ψ=0.825,則該梁的短期效應剛度最接近于()kN·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