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知識
B、能力
C、信仰
D、做人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萊頓大學的誕生
B、柏林大學的誕生
C、哈勒大學的誕生
D、哥廷根大學的誕生
A、打破經(jīng)驗哲學和神學的壟斷地位
B、提倡使用拉丁文
C、將哲學從神學當中獨立出來
D、使用德文講課
A、完全廢除了神學的壟斷地位
B、使用精良的裝備裝配學校的實驗室
C、使用拉丁文教學
D、創(chuàng)建圖書館
A、萊特大學
B、哈勒大學
C、哥廷根大學
D、柏林大學
A、德國
B、法國
C、英國
D、美國
最新試題
下列各項改革措施中,不屬于《改組和統(tǒng)一公立普通學校教育的總綱計劃》的是()
蘇聯(lián)在20世紀50年代再次開啟重視勞動教育的新一輪教育改革,這次改革的最根本的特點是()
西爾伯曼在1970年發(fā)表的《教室里的危機》一書中說:“改革派學者忽視了以往的經(jīng)驗,特別是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教育改革的經(jīng)驗。他們不理解他們所涉及的問題幾乎都曾被他早已闡述過了;也不知道他們想搞的工作,都曾被他早就闡述過和搞過了?!边@里的他指()
蘇聯(lián)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教育改革的最為宏觀的特點是()
通過設立圖書館、博物館、公民館等和利用學校的設施以及其他適當?shù)姆椒ǎ瑏韺崿F(xiàn)教育目的,體現(xiàn)了《教育基本法》對()方面的規(guī)定。
20世紀50年代后,美國教育質(zhì)量逐步得到加強,下列描述正確的一項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日本確立了“六三三四”新學制,學制由雙軌制轉(zhuǎn)變?yōu)閱诬壷疲w現(xiàn)了()
《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的關系是()
德國19世紀的柏林大學與17—18世紀新大學運動中的哈勒大學和哥廷根大學,最根本的不同之處是()
下列不是“臨時教育審議會”(簡稱“臨教審”)的貢獻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