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世紀30~40年代
B.17世紀30~40年代
C.19世紀30~40年代
D.20世紀30~40年代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2500多年前
B.1500多年前
C.3500多年前
D.4500多年前
A.19世紀90年代之后
B.20世紀初期之后
C.20世紀中期之后
D.20世紀末期之后
A.1895年鮑德溫的《兒童與種族的心理發(fā)展》發(fā)表
B.20世紀30~40年代古德奈弗的《發(fā)展心理學》的出版
C.20世紀初霍爾的《青少年心理學》問世
D.1957年美國的《心理學年鑒》發(fā)行
A.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
B.20世紀40年代
C.20世紀初
D.20世紀20~30年代
A.何林渥斯
B.榮格
C.斯金納
D.華生
最新試題
教學活動中通常采用的直觀形式有實物直觀、教具直觀、()。
影響知覺客觀因素有對象和背景的差異、對象的活動性、()、刺激物的強度。
興趣是人類認識事物和從事活動的動力。人的興趣對未來的活動起準備作用,對正在進行的活動起推動作用,對活動的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起促進發(fā)展作用,對注意起()作用,對智力起開發(fā)作用。
生理性動機是與人的生理需要有關的初級的原發(fā)性動機、也稱為(),其中饑餓動機、干渴動機是研究得最多的兩種主要的生理性動機。
影響注意廣度(范圍)的因素有客體復雜程度和客體間的關系、環(huán)境因素、()、主體的知識經驗和個性特征。
表象具有直觀形象性、()、模糊、片斷等特點。它是不穩(wěn)定性和個別差異性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變式是從不同角度、方面和方式變換事物的非本質屬性,揭示本質屬性的過程。它的作用在于()。
時間知覺是對客觀事物時間關系、順序性、延續(xù)性、事物運動的反映,它依賴的參照指標有自然界的周期變化、人造計時工具、生物鐘現(xiàn)象及()。
強迫觀念是指頭腦中反復出現(xiàn),()的固定觀念。
動機是由人的內部需要和外部的刺激誘因與條件相結合而產生的。當人的愿望指向行動并成為推動行為的一種()時,就變成活動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