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c
B.Th
C.Ts
D.Ti
E.Fas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Ts
B.Tc
C.Th
D.Ti
E.TCL
A.前B細胞
B.漿細胞
C.造血前體細胞
D.前T細胞
E.成熟B細胞
A.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
B.多數(shù)病人最終可轉化為急性白血病
C.可見病態(tài)造血
D.按FAB分型標準,骨髓中原始細胞22%,且能找到Auer小體,屬MDS-RAEB型
E.WHO1997年修訂MDS分型方案,建議取消RAEB-T類型
A.疾病多發(fā)生在多能干細胞(但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例外)
B.細胞增生可發(fā)生于髓外組織
C.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患者骨髓中紅系大量增生,而粒巨二系增生受抑
D.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屬于骨髓增生性疾病的一種
E.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患者的外周血中可找到幼稚細胞
A.氰化物抗過氧化物酶染色陰性
B.糖原染色可呈強陽性
C.酸性磷酸酶染色陰性
D.NAP積分明顯增高
E.無特征性的細胞化學染色
最新試題
下列有關漿細胞白血病的描述正確的是()
白血病的MICM分型是指()
某男,42歲,患者因低熱、消瘦、乏力及食欲減退來醫(yī)院就診。觸診有胸骨壓痛和脾中度腫大,血象檢查可見白細胞數(shù)可高達60×10/L,主要為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桿狀核細胞。原粒細胞不超過5%,嗜酸和嗜堿粒細胞增多,血中偶見幼紅細胞。骨髓象:粒細胞增生極度活躍,粒紅比例12:1,原粒細胞5%,早幼粒7%,中幼粒占21%、晚幼粒25%和桿狀核粒細胞31%,分葉核13%。染色體檢查可見t(9;22)(q34;q11)染色體。試分析該病例。
診斷良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癥應排除多發(fā)性骨髓瘤,兩者的區(qū)別包括()
性,68歲,全身骨痛一年多,最近兩周伴有發(fā)熱。體檢:淋巴結、肝、脾無腫大,胸骨壓痛,下肢有皮膚紫癜。由于骨質疏松曾診斷為老年骨質疏松癥。血常規(guī)檢驗:血紅蛋白量92g/L,白細胞數(shù)7.8×109/L,血小板數(shù)35×109/L;血片分類:中性成熟粒細胞占71%,淋巴細胞19%,單核細胞10%,粒細胞可見毒性改變。血沉108mm/h,骨骼X線檢查顯示:多數(shù)骨質疏松,顱骨和肋骨有蟲蝕樣破壞。骨髓檢查:有核細胞增生活躍,粒紅比為2.48:1,粒系占55.6%,紅系占22.4%,各種細胞數(shù)量及形態(tài)特點見下:粒系:原粒細胞1.6%,早幼粒細胞3.2%,中性中幼粒細胞6.4%,中性晚幼粒細胞8.8%,中性桿狀核粒細胞22%,中性分葉核粒細胞9.6%,嗜酸性粒細胞3.2%,嗜堿性粒細胞0.8%;形態(tài)特點:部分粒細胞可見中毒顆粒及空泡,其他各階段粒細胞形態(tài)無明顯異常。紅系:原紅細胞0.4%,早幼紅細胞1.2%,中幼紅細胞12.4%,晚幼紅細胞8.4%,幼紅細胞形態(tài)無明顯,多數(shù)部分成熟紅細胞呈緡錢狀排列。
流式細胞儀可以檢測()
形態(tài)學檢查時見到Auer小體可以排除()
AML-M7(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細胞中下列化學染色為陽性的有()
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的臨床特征有()
男性,52歲,乏力1年,腹脹、消瘦半年,骨痛2月,偶有發(fā)熱。體檢:脾肋下10cm,肝肋下1.5cm,淺表淋巴結無腫大;血常規(guī)檢驗:血紅蛋白量85g/L,血小板數(shù)65×109/L,白細胞數(shù)17×109/L;血片分類中性成熟粒細胞占40%,嗜堿性粒細胞占2%,嗜酸性粒細胞占6%,幼粒細胞占20%,幼紅細胞10%,淋巴細胞22%,成熟紅細胞大小不一,可見嗜堿性點彩紅細胞,淚滴形紅細胞較易見。骨髓檢查:干抽,骨髓涂片中骨髓小粒少見,有核細胞增生減低,粒紅比為2.43:1,粒系占49.6%,紅系占20.4%,巨核細胞全片3個,血小板少見,原始細胞不多見,各種血細胞形態(tài)無明顯異常,未見其他明顯異常細胞。試分析該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