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中學化學章節(jié)練習(2018.03.03)

來源:考試資料網
1.問答題閱讀下列三段初中化學教學中有關"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的材料。材料一《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內容標準":"知道一些常見金屬(鐵、鋁等)礦物;知道可用鐵礦石煉鐵;了解防止金屬銹蝕的簡單方法。"材料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使用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下冊)的目錄(略)。材料三某教師設計的"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部分教學設計材料。第一課時鐵的冶煉[實驗導入]教師演示金、銀戒指在酒精燈上灼燒的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真金不怕火煉"的原因,以及鈉、鎂等金屬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單質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種礦物之中的原因。[交流展示]學生出示課外收集到的礦石樣品(重晶石、赤鐵礦石等),朗讀有關礦石的產地、產量、鋼鐵廠的名稱等背景資料,課件展示人類最早使用的鐵礦石--隕鐵等其他礦石樣品。[指導閱讀]閱讀課本,解讀插圖,討論煉鐵時鐵礦石選取的方案,使學生弄清楚選取這種礦石的原因。理解化學與社會和技術的相互關系。[討論分析]出示多媒體課件--高爐煉鐵過程中的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模擬實驗。討論:①實驗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②尾氣處理辦法;③分析工業(yè)煉鐵的原理;④分析原料產物是否為純凈物;⑤得出哪些結論等。[例題自學]指導學生閱讀審題,盡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組討論讀題后的感想,盡量將多的讀少,抽出有用的、具體的條件。[例題剖析]多媒體展示例題的斷句、數據的含義,已知和未知量的關系;計算的過程分解,各步驟之間的關系;不純物質如何轉化為純物質等。[自主評價]學生小組之間、學生自己進行評價,談談收獲和看法,教師總評。[升華訓練]在小結的基礎上,進行補充訓練,加強對不純物轉化為純凈物有關的計算的應用。……根據以上材料,完成下列任務:(1)試確定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2)說明本節(jié)課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3)說明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4)請對本課"金屬資源的保護"內容進行教學過程設計。
參考答案:(1)
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一些常見的金屬(鐵)等礦物,了解從鐵礦石中將鐵還原出來的方法;
參考答案:化學課上做實驗不一定就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由激發(fā)學生的實驗興趣人手,到提高其學習化學的興趣是化學實驗教學的一個重要功能?;?..
參考答案:(1)CO2和N2
(2)解題思路:過程
①吸收O
參考答案:化學實驗問題有無探究價值,或者探究價值是大還是小,一定要從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學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是否具備進行實驗探究的條...
6.問答題

閱讀案例,并回答問題。
案例:
下面是兩位初中化學教師講授“燃料和熱量?”的教學實錄。
[張老師的教學實錄]
[社會導入]談談自己知道的人類利用化學變化放出的熱量在工業(yè)、農業(yè)、科技等領域的運用情況。(借助課本的圖片,師生共同交流。)
[提問]燃燒是一種典型的化學反應,可以放出大量的熱。如果是沒有燃燒現象的化學反應也能放出熱量嗎?
[分組實驗]鎂與氧氣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探究看到的現象是“霧”還是“煙”。
[提問]回憶所有學過的化學反應,你感覺有哪些是可以放出熱量的反應?又有哪些是必須吸收熱量才能發(fā)生,一旦不供給熱量,反應就會停止的?
[討論]學生對于煤的燃燒,始終想不清楚是放熱還是吸熱反應,因為在燃燒之前必須先供熱引燃。學生激烈討論后,清楚地認識到,化學反應之前的“引燃”,套用學生的話叫作讓煤“點個燃”,只是為了達到煤的著火點。反應究竟是吸熱還是放熱,應該從燃燒發(fā)生以后來考察。
反應的能量變化情況是特指“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而不能根據反應前是否加熱,來判定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情況。
[播放flash]碳與二氧化碳的反應要始終在高溫條件下,才能持續(xù)地發(fā)生。不僅不放出熱量,還要從外界吸熱。
[提問]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如果在剛剛加過蜂窩煤的煤爐上,放一壺水,短時間內水壺的表面溫度不僅不會升高,反而會在外表面凝結出一層細細密密的水珠。
針對以上現象,想一想,水壺內的水有可能透過水壺而出來嗎?那么這些水珠從哪里來?讓我們從化學反應的熱量觀來考查以下這個反應:
①反應是吸熱還是放熱?
②結合物理、化學知識,說說你是從什么現象得出這樣的結論的呢?
[播放flash]①紅熱的煤爐里,蜂窩煤充分燃燒,閃出化學方程式:,旁邊放大的溫度計中紅色液柱不斷明顯上升:
②從外面加入一個黑色的蜂窩煤,閃出化學方程式:旁邊放大的溫度計中紅色液柱有所下降。
[交流討論]如果沒有化學反應放出的熱量,世界將會怎樣?
[交流討論]人類通過化學反應獲得的能量,大多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對于煤、石油、天然氣的形成、開采、現狀、深加工、利用,你知道多少?
如果校園網絡設備允許,老師可從網上下載資料片做成資料庫,學生可以隨時自由點播。如有關石油的形成、開采、煉制、現狀及前景;有關天然氣的形成和應用;有關煤的存在、成因、開采、利用。
[李老師的教學實錄]
[復習引入]在上節(jié)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人類已有幾十萬年的利用燃燒的歷史,燃料與我們的生活及發(fā)展有密切的關系。那么,燃燒所用的燃料有哪些呢?
[回答]略。
[分組討論]①家里做飯、洗澡等使用的燃料有哪些?
②汽車、飛機、輪船、火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分別使用什么燃料?
③煉鋼廠、鍋爐房等使用什么燃料?
[轉入新課]要求同學們拿出課前搜集的有關化石燃料的資料。
[提問]化石燃料的種類、形成過程及特點。
[學生回答]閱讀課本回答.
[投影PPT]化石燃料形成過程的幻燈片。
[小組討論]部分問題用預先布置學生準備的資料,在課堂上交流?;顒咏Y束對相關問題總結歸納。
[演示實驗]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們來看一個與它有關的實驗。教師演示課本上的實驗。討論:這個實驗說明甲烷中含有哪些元素?
[投影PPT]甲烷形成過程的幻燈片。
[指導閱讀]在沼池的底部常含有甲烷,所以甲烷也是沼氣的主要成分。學生閱讀“沼氣的綜合利用”。
[交流]化石燃料的特點是不可再生,請同學計算化石燃料多少年后將被耗盡。并討論解決能源危機的思路;提高燃料燃燒利用率的方法;了解海底“可燃冰”。
[提問]聯(lián)系生活實際:我們使用煤氣做飯、用煤燃燒發(fā)電等等,主要是利用煤氣和煤的什么來做飯和發(fā)電的?是不是只有通過燃燒才能得到熱量呢?如果不是,還有哪些途徑?
[回答]略。
[演示實驗]在一支試管中加入幾段小鎂條,再加入5mL鹽酸。提問:發(fā)生了什么現象?用手摸試管壁會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會這樣?演示過程中,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觸摸、感覺。
[引導]是不是有些反應會吸收熱量?如碳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演示實驗]氫氧化鋇晶體與氯化銨固體在燒杯中的吸熱反應。
[小結]現在,我們人類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都是由化學反應產生的,就連維持體溫和日?;顒铀枰哪芰?,都是通過食物在體內的化學反應提供的。請大家列舉一些化學反應放出熱量的例子。
[提問]如何更好地節(jié)約能源?
[回答]可以控制燃燒反應,使燃料充分燃燒.這樣就相當于延長了燃料的使用期限。
[講解]那么要想使燃料充分燃燒就必須做到:
①燃燒時有足夠多的空氣。
②燃料與空氣有足夠大的接觸面積。
燃料不充分燃燒的害處:既浪費資源,又會產生有害氣體,污染空氣。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節(jié)約能源。
結論: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同時,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燃料在生產生活中有著重要作用,我們要用好燃料,讓它為人類造福。
請結合兩位老師的教學實錄,回答下列問題:
(1)比較兩位老師教學引入方式的異同。
(2)試說明兩位老師如何努力創(chuàng)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情景。
(3)試說明兩位老師使用化學實驗教學的區(qū)別。
(4)兩位老師是否完成了該課題的課程標準?為什么?
(5)試說明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與地域環(huán)境有關系?為什么?

參考答案:(1)相同點: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引入該課。不同點:張老師直接采用社會導入;李老師通過聯(lián)系上節(jié)課內容提問、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和分...
參考答案:(1)在化學教學中進行食品安全教育,體現了“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會實踐中感受...
參考答案:(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溶液有酸性和堿性之分;
②知道石蕊和酚酞是常見的酸堿指示劑,熟悉指示劑與酸...
參考答案:(1)
步驟(1):教師傾聽并分析學生可能會做出的答案,對于學生的答案,教師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可根據學生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