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最新試題
結合材料,試分析“穩(wěn)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所體現的辯證唯物論道理。
“十二五”規(guī)劃的一個突出亮點是“強國”與“富民”同步部署、同步推進。一方面,“富民”以“強國”為前提,國不強則民難富;另一方面,“強國”以“富民”為目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為了實現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必須立足國情,堅持將發(fā)展作為第一要務,努力實現科學發(fā)展,才能真正實現“強國”與“富民”的有機統(tǒng)一。運用所學知識,說明上述材料有哪些哲學依據。
材料一:隨著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fā):全球氣候變暖、颶風頻頻登陸、非洲洪水泛濫、美國南方龍卷風肆虐……。人類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材料二:2008年春運高峰期間,冰雪給中國南方帶來巨大災難:交通中斷,部分地區(qū)斷水斷電,嚴重影響國計民生。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救災第一線,制定周密的計劃;全國軍民發(fā)揚吃苦耐勞的精神,生產自救,重建家園,萬眾一心,取得抗災救災重大勝利。請用規(guī)律的相關知識分析上述材料。
30年前,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村民自發(fā)實行土地“大包干”為標志性事件,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進程率先從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起步。從1978年到2008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4680元,廣大農民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過上了富裕的生活。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又強調,在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wěn)定并長久不變、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通過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規(guī)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農村生產力。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有關原理,分析我國農村30年來的改革舉措。
在上海.啟東之間架設一座跨江大橋,是通滬兩地多年的夢想。2009年2月28日,滬蘇兩地之間的第一條跨江快速通道――崇啟大橋正式開工建設。由于位于長江河口段,江寬潮急,地質條件.氣象條件.水質條件等非常復雜,工程施工遭遇極大挑戰(zhàn)。工程指揮部和施工建設團隊從實際出發(fā),發(fā)揚共克難關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于2011年4月15日完成了崇啟大橋江蘇段的建設。目前,崇啟大橋上海段建設已進入沖刺階段。據介紹,接下來的三個月是崇啟大橋上海段施工的關鍵期,施工人員正按照天氣情況科學安排施工進度,確保提前完成工程建設。崇啟大橋的建設將進一步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為長三角地區(qū)提供一條重要便捷的通道,這必將對長三角交通運輸體系的建設,發(fā)揮長三角地區(qū)的整體效應,提升長三角地區(qū)國際競爭力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相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