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起平頂山,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煤多。除了煤,這里還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一年一度的寶豐馬街書會,綿延700余年不衰;宋代五大名瓷之首——汝瓷誕生在平頂山汝州……而這里的人民也很幸福,“十一五”期間,平頂山市注重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初冬時節(jié),在平頂山市白龜湖畔,野鴨時游時飛,點綴著波光粼粼的湖面。平頂山人正逐步改變著因煤而引起的負面形象?!笆晃濉逼陂g,平頂山市堅持“生態(tài)建市、產業(yè)立市、文化強市、和諧興市”,堅持保持增長與優(yōu)化結構并重、力促發(fā)展與改善民生統(tǒng)一,實現了由污染較重的工業(yè)城市向山水園林城市的“華麗轉身”。2009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1127.8億元,比2005年翻一番,居全*省第五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0.3億元,是2005年的2.4倍,居全*省第三位。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78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68.8%和77.8%。
隨著經濟發(fā)展,平頂山市打出了改善民生的“組合拳”:在全*省率先建立全民醫(yī)保、農村低保和臨時救助制度;率先開展創(chuàng)建充分就業(yè)社區(qū)、街道、縣(區(qū))活動;率先實行了工傷保險市級統(tǒng)籌等,被國家有關部委稱為“平頂山模式”?!斑@些進步,是我們堅持把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學先進、比創(chuàng)新、看實效’作風和方法要求的成果?!逼巾斏绞形瘯涄w頃霖說。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是人民群眾對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為提高群眾“幸福指數”,平頂山市將之與干部政績考核連在一起。
日前,平頂山市委組織部在考察研究干部時,有兩位鄉(xiāng)鎮(zhèn)黨委書記沒有通過,直接原因是:群眾“幸福指數”較低。趙頃霖說,多年來,他一直在思考:為什么經濟發(fā)展了,老百姓還有抱怨?問題就在于,一些干部不善于把工作和老百姓的實際利益聯系起來,沒有把發(fā)展的成效,實實在在地體現在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提升上。為此,平頂山市制定了包括5大類、16項的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指標體系。把“幸福指數”作為干部考核的主要依據,平頂山在全國是較早的一個。
2.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tài)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于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而幸福感指數,就是衡量這種感受具體程度的主觀指標數值?!靶腋8兄笖怠钡母拍钇鹪从?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國王提出并付諸實踐的。20多年來,在人均GDP 僅為700多美元的南亞小國不丹,國民總體生活得較幸福?!安坏つJ健币鹆耸澜绲年P注。
近年來,美國、英國、荷蘭、日本等發(fā)達國家都開始了幸福指數的研究,并創(chuàng)設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數。如果說GDP、GNP 是衡量國富、民富的標準,那么,百姓幸福指數就可以成為一個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標準。百姓幸福指數與GDP 一樣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監(jiān)控經濟社會運行態(tài)勢;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眾的生活滿意度??梢哉f,作為最重要的非經濟因素,它是社會運行狀況和民眾生活狀態(tài)的“晴雨表”,也是社會發(fā)展和民心向背的“風向標”。
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最終落腳點在于民生的改善?,F在不少執(zhí)政官員更傾向于把城市發(fā)展的標準體現在市民的幸福感上,這才真正是百姓喜聞樂見的。畢竟中國發(fā)展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個人民滿意的社會”,這意味著對于各個地方政府的最終評價就在于人民的“幸福感”,“唯GDP 論”已經成了過街老鼠,“幸福感”正成為人們熱情追逐的目標。但好看的GDP 與真實的幸福感從來就不是一道“二選一”的簡單選擇題。在加快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的旗幟下,如何把追求GDP 增長與幸福感增強統(tǒng)一起來,才是需要地方政府開動腦筋重點解決的問題。
幸福各有各的感受,各有各的說法,上網查找“什么是幸?!保阉鞒鰜淼慕Y果有306萬條,但幸福卻是有共性的。當我們被高房價、高學費、高藥費壓著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感受到幸福;當我們也可以享受免費教育、免費醫(yī)療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受到幸福。幸福是個人的感受,但幸福卻是可以用幸福指數來衡量的,更可以用老百姓臉上的笑容來衡量的。一方面經濟增長了,另一方面民生工程卻仍然停滯不前,老百姓享受不到經濟增長帶來的果實,又如何能夠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3.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曾討論國民的幸福與收入的關系,他認為:“決不能把大多數人生活狀況的改善看作是對整個社會的不利。如果一個社會有較高比例的成員生活在貧窮困頓之中,那么這個社會就不可能真正地繁榮幸福?!?9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威廉湯普遜提出:“對于一個社會來說,重要的不是僅僅擁有財富的問題,而是財富的正確分配問題。”
在我國現階段,家庭收入直接影響居民的幸福感,較好的家庭財富狀況自然會提供一個較好的生存基礎和發(fā)展機會,較差家庭財富的居民通常也是低收入家庭,他們會因物質條件的限制,只能得到較低層次生活基礎,成長、發(fā)展的機會也很少。所以,家庭財富是居民生活幸福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盡管近年來我國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但目前低收入群體還相當大。因此,增加居民收入依然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發(fā)展的主要任務。
國內外均有學者的研究表明,教育程度與幸福體驗成正比。文化程度越高總體幸福感越強,在很不幸福人群中低學歷比重最高,高學歷的比重最低。教育程度與居民的主觀幸福感存在正相關性,這很可能是與現實社會中人們從較高的受教育程度中獲得的實際利益有關,人們的受教育程度與其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所能得到的各種待遇和發(fā)展機會密切相關,教育程度越高則總體的生存條件越好、發(fā)展機會越多,所以就會更多地體驗幸福。同時,教育也使人獲得了感受和追求幸福的能力,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知識,人們通過掌握、運用知識完善了自身的人格和智慧,從本質上提升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拓展了人類的快樂和幸福的意義。事實證明,受教育多的人可以優(yōu)先獲得良性發(fā)展的機會和條件,并且這種發(fā)展可能是可持續(xù)的,他們往往更幸福。
關于幸福感指數,據2010年的調查結果顯示,關于影響個人幸福的關鍵因素,其先后排序是身體健康、收入穩(wěn)定、社會保障和社會關愛。因為身體健康是幸福的基礎。調查數據顯示,在感覺幸福的群體中首選健康的比率達到了60%。尤其是在我國社保和醫(yī)療保障還遠不夠完善的情況下,身體健康就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還應看到的是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人群更需要的是社會保障、社會關愛,這也說明影響幸福的不僅是財富和健康等物質環(huán)境,
社會福利、人際交往、社區(qū)建設、人文關懷等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更能直接降低“不幸”,從而增加幸福感。
請認真閱讀給定資料,指出幸福感指數的內涵。
要求:全面,有條理,不超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