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項選擇題
A.這是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注意發(fā)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的教學設(shè)計 B.能夠培養(yǎng)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 C.這是初讀課文的教學設(shè)計,意在讓學生在閱讀中盡快抓住報告文學的特點 D.意在鼓勵學生在日常教學中勇于表達自己,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和概括能力
閱讀某位高中語文教師為高中語文課文《再別康橋》一課設(shè)計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 (2)指導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三美”。 以下對其評析正確的一項是()
A.兩個教學目標準確契合了高中語文的教學要求 B.目標一準確切入了詩歌的內(nèi)容,體現(xiàn)了教師對詩歌的準確理解 C.目標二關(guān)涉了《再別康橋》的基本特征和表現(xiàn)方法,但美中不足之處是忽略了學生體悟詩歌方法與策略的學習 D.學生能力、已有積累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基本要求是設(shè)定教學目標的依據(jù).這位教師設(shè)定的兩個教學目標即綜合體現(xiàn)了三者的分析
A.該詩情感濃厚、意蘊豐富,適合運用情境導入 B.教師用琵琶曲來渲染氛圍,喚起學生情感共鳴 C.凄冷的畫面一下子將學生引入沉悶凄冷的氛圍 D.導入能成功引出課題。離不開教師的適時引導
A.日食飲得無衰乎 B.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 D.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遞進連詞,卻) 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遞進連詞,而且) C.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設(shè)連詞,如果) 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連詞,又、和)
某教師在教學《鴻門宴》一課時,設(shè)計了下面一段教學過程: 教師在教學“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句話時,以計算機操作坐標軸的方式將四人位置標示出來,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尊卑及文中所蘊之意。 以下對這一多媒體教學資源的使用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使用多媒體設(shè)備,巧妙展現(xiàn)中國古代座次文化,更利于學生形象理解、分析并識記 B.教師特意使用多媒體展現(xiàn)項王的排座,其實質(zhì)是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他藐視敵人,驕傲自大的性格特征 C.教師抓住座次安排這一教學點,用新穎的形式進行深層教學,為學生理解項羽最后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D.多媒體教學使教學內(nèi)容更加形象直觀,教師雖然為學生拓展了座次文化這一知識點,但和內(nèi)容聯(lián)系點不是特別緊密,抓小失大
A.助讀系統(tǒng) B.練習系統(tǒng) C.范文系統(tǒng) D.知識系統(tǒng)
A.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多練習議論文的寫作 B.教師可根據(jù)學情,在一個學期內(nèi)統(tǒng)籌安排這四個欄目的教學 C.教師不需要按照這四個欄目的順序進行教學,可根據(jù)教師、學生情況相機安排 D.對于每個欄目后面的練習題,教師應(yīng)有選擇性地讓學生進行練習
A.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 B.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C.應(yīng)鼓勵學生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guān)注社會熱點,激發(fā)寫作欲望 D.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后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
A.詩歌與散文 B.小說與戲劇 C.語言文字應(yīng)用 D.文化論著研讀
問答題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朱光潛《咬文嚼字》(節(jié)選)郭沫若先生的劇本《屈原》里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上演時他自己在臺下聽,嫌這話不夠味,想在“沒有骨氣的”下面加“無恥的”三個字。一位演員提醒他把“是”改為“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了。他覺得這字改得很恰當。他研究這兩種語法的強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竟會“不是”;“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必須有附帶語省略去了。根據(jù)這種見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話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見文學創(chuàng)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記四則)。這是煉字的好例,我們不妨借此把煉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員把“是”改為“這”,確實改得好,不過郭先生如果記得《水滸》,就會明白一般民眾罵人,都用“你這什么”式的語法。石秀罵梁中書說:“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楊雄醉罵潘巧云說:“你這賤人!你這淫婦!你這,你這大蟲口里流涎!你這,你這--”一口氣就罵了六個“你這”。看看這些實例,“你這什么”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xiàn)著強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v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來。不過它也不一定就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含義”。《紅樓夢》里茗煙罵金榮說:“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這里“你是”含有假定語氣,也帶“你不是”一點譏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對了。從此可知“你這”式語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語法都來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嫉,在贊美時便不適宜。 二、“是”在邏輯上是連接詞,相當于等號。“有”的性質(zhì)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中,“風度”是動詞的賓詞。在“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中,風度便變成主詞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話。這番話不免啰嗦,但是我們原在咬文嚼字,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qū)懽?,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文學借文字表現(xiàn)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更復射,終不能復入石矣。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惑》里說它“凡多三石字”,當改為: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蚋臑椋簢L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見草中石,以為虎”并非“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fā)現(xiàn)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課文介紹《咬文嚼字》是我國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的一篇文藝隨筆,撰寫于1943年。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不僅能夠領(lǐng)略朱光潛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領(lǐng)略此文獨到的寫作特色。單元導語這個單元學習文藝評論和隨筆。這些文章或探討藝術(shù)表現(xiàn)的語言形式,或評論某種美學現(xiàn)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閱讀這些文章,能打開我們的思路,啟發(fā)我們?nèi)ヌ接懩承﹩栴},加深我們對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鑒賞的認識。學習本單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最好能夠調(diào)動自己平時閱讀作品的藝術(shù)體驗,與文章中的相關(guān)評論作一番比較。不妨參照這些文章的寫法,試著對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點分析和論說,這對于提升我們的審美品位,增強文藝評論能力,當會大有裨益?!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相關(guān)規(guī)定能閱讀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根據(jù)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學生情況高中二年級,班級人數(shù)45人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條件教室配有多媒體設(shè)備,能夠演示幻燈片,播放視頻、音頻文件等。 問題:1.請閱讀以上《咬文嚼字》課文節(jié)選,并結(jié)合高中課文《咬文嚼字》全文,為其設(shè)計教學目標并說明教學方法。2.請為本文設(shè)計一則課堂導入語,并說明課堂導入的作用。3.請為《咬文嚼字》設(shè)計一則思考題(需給出參考答案),并說明設(shè)計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