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型施工單位承接53km四車道高速公路路面及交通工程施工,路面單幅寬10.5m,自下而上路面結構層為:底基層為18cm厚4%水泥穩(wěn)定碎石;基層為36cm厚6%水泥穩(wěn)定碎石(分兩層攤鋪);面層為7cm厚AC-20,6cm厚AC-16,5cm厚SBS改性SMA瀝青混合料。全線有4個互通式立交連接地方道路,其中設有4個匝道收費站,1個監(jiān)控、收費及通信分中心,該分中心集中管理本路段監(jiān)控系統(tǒng)、收費系統(tǒng)和通信系統(tǒng),施工單位承擔了包括安全設施、監(jiān)控系統(tǒng)、收費系統(tǒng)、通信系統(tǒng)等施工。施工單位將路段中間K25+000右側的棄土場硬化后,作為瀝青混凝土拌和站場地,并配置了一套4000型間歇式瀝青混凝土拌和設備。該設備主要指標如下:每拌制一份料的重量Gj=4000kg,每份料的加料時間t1=15s,每份料的拌料時間t2=20s,每份成品料卸料時間t3=13s,時間利用系數(shù)KB=0.85。施工單位同時配置了兩臺11m寬的超大型攤鋪機,4臺YZC雙鋼輪振動壓路機及兩臺16T的XP膠輪壓路機。路面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對上面層的壓實十分重視,確定了質量控制關鍵點,并就壓實工序做出如下書面要求:
(1)初壓采用雙鋼輪振動壓路機靜壓1~2遍,初壓開始溫度不低于140℃;
(2)復壓采用雙鋼輪振動壓路機振壓4遍,復壓初始溫度不低于130℃;
(3)終壓采用膠輪壓路機靜壓1~2遍,終壓結束溫度不低于120℃;
(4)相鄰碾壓重疊寬度應大于30cm;
(5)為保證瀝青混合料碾壓過程中不粘輪,應采用灑水車及時向混合料灑水。改性SMA路面試驗路段施工中,發(fā)現(xiàn)大量油斑。施工單位技術員分析后認為產生油斑的原因可能是:運輸距離較遠,SMA混合料中骨料與瀝青產生離析;拌和時間太短,導致拌和不夠充分;拌合料(特別是纖維摻加劑)及路表含有一定的水分等,經采取措施處理后,路面施工正常進行。路面工程全部完工并驗收后,施工單位進行了交通工程收費系統(tǒng)的施工,兩周后,收費站出口車道的自動欄桿、通行信號燈等單機(體)設備安驗及配線施工完畢。收費系統(tǒng)全部施工完畢交付使用后,某收費站發(fā)生如下事件:
事件1:收費亭內收費員由于要核對某車輛信息,需與收費站監(jiān)控值班員直接通話。
事件2:某日深夜,有歹徒襲擊收費亭,收費員遭遇人身威脅。
某高速公路N合同段路基工程施工,工期18個月,其中K23+200~K32+200路段以填方為主,合同段附近地表土主要是高液限黏土(液限值在38~49之間),在較遠地帶分布有膨脹土、沼澤土、鹽漬土、有機土、粉土、砂性土等。出于控制造價的考慮,業(yè)主要求就地取材。為此,施工單位針對高液限土填筑路堤做了試驗路段,以確定其最大干密度和松鋪厚度等指標。場地清理完畢后,對路基橫斷面進行測量放樣,動力觸探,并繪制出橫斷面圖,提交監(jiān)理工程師復測,確認后開始填筑路基。
施工單位嚴格按照試驗路段提供的數(shù)據(jù)指導施工,經過2個月的填筑,發(fā)現(xiàn)按試驗路段數(shù)據(jù)控制施工,施工周期K(每層的填筑周期超過5d,在雨期,填筑周期達到15d以上),無法滿足工期要求。業(yè)主在了解情況后,書面要求監(jiān)理工程師指示施工單位在半個月后變更路堤填料,經過現(xiàn)場考查并征得監(jiān)理工程師同意和設計單位確認后,選擇了粉土與砂性土兩種路堤填料,施工單位隨即組織施工,在路堤施工中,采用一層粉土,一層砂性土交錯分層水平填筑,每層壓實厚度22cm左右;碾壓時,采用縱向分行進行,直線段由中間向兩邊,曲線段由外側向內側的方式進行碾壓。由于變更后取用的路堤填料需增加較長運距,而在合同中沒有該變更的價格,整個工程完工后,施工單位向業(yè)主提出了變更工程價款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