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肱骨下1/3部位CT
B.肱骨全長的X線正側位
C.肱骨下1/3為中心MRI
D.肱骨下1/3為中心,包括肘關節(jié)的X線正側位
E.肱骨下1/3正側、斜位X線片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A.持物無力,擰毛巾痛
B.肱骨外上髁處局限性壓痛
C.X線片正常
D.Mills試驗(+)
E.Hoffmann征(+)
A.多見于年輕人
B.多發(fā)于干骺端
C.生長年齡結束后腫瘤不停止生長
D.1%病人可以惡變
E.單發(fā)性骨軟骨瘤比多發(fā)性惡變機會少
A.起源于原始間質細胞的成骨類,因而病變在X線片均顯示以骨密度增高為主的破壞性改變
B.多見于年輕人,早期轉移,惡性程度極高
C.多發(fā)于骨骺生長活躍的部位
D.E答案都是正確的,只有A是錯誤的答案。
E.確診時,一半以上病人血液中已有瘤細胞
A.患病率隨著年齡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見
B.主要病理改變?yōu)檐浌峭诵行宰冃院拖?、骨贅形?br />
C.臨床表現(xiàn)和X線變化往往不盡一致
D.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血沉不增快、C反應蛋白不升高,X線片檢查有助于診斷
E.以上都正確
A.爪形手
B.猿形手
C.受賄手
D.宣誓手
E.以上都不是
最新試題
12歲男孩,跌跤后當晚自覺全身不適,發(fā)熱,左膝部疼痛,經(jīng)青霉素治療3日無效來院。檢查左股骨下端腫脹,有局限性壓痛,膝關節(jié)內(nèi)少量積液,活動障礙,體溫39.5℃,白細胞計數(shù)18×109/L,中性90%,血沉80mm/h。進一步治療中,下列哪項是最關鍵的()。
女性,生后14天發(fā)現(xiàn)右頸部包塊,較硬,頭向右偏,下頜轉向左側。6個月后頸部包塊消失,面部不對稱。若手術治療,何時手術最佳()。
男性,5歲。跛行步態(tài),右下肢肌肉萎縮,肢體測量右下肢短縮2cm,右髖屈曲、外展、外旋位,膝反射消失,巴賓斯基征陰性。最可能的診斷是()。
10歲患兒,右大腿下端疼痛伴高熱達39.5℃一天,懷疑為急性化膿性骨髓炎。體格檢查有力的證據(jù)是()。
出生后8個月女孩,體檢時發(fā)現(xiàn)左側下肢較右側短,左側腹股溝紋深而高,雙側大腿皮紋不對稱,左側下肢外旋幅度小。Ortolani試驗陽性。首選的治療方法()。
10歲男孩,摔傷4小時,體檢:右肘呈半屈曲位畸形,腫脹嚴重,觸痛明顯。橈動脈搏動細弱。最佳處理方法為()。
男性,6歲。右先天性馬蹄內(nèi)翻足畸形,手法矯正困難。應采用()。
膝關節(jié)前交叉韌帶損傷,以下正確的是()。
最常見的關節(jié)脫位是()。
患兒,出生后3周發(fā)現(xiàn)左頸部腫塊,質硬,頭偏向左側,下頜及面部轉向右側,腫塊有一定活動度,無觸痛。最可能的診斷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