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故怨芭蕉
①不久前,一篇回憶1999年跨年夜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瘋狂轉(zhuǎn)發(fā)。引發(fā)了一大批網(wǎng)友對穿越回1999年的狂想和對自己的吐槽:如果回到那個時候,我一定不會選擇來北京吸霾;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死也不會再干這個職業(yè)……
②假如穿越回過去,你會改變當(dāng)初的哪些選擇?這似乎永遠是一個讓人有無限傾訴欲的話題。渴望穿越回去,其實背后常常隱含著這樣一種怨念:為什么我當(dāng)初沒有選擇一條更舒服的道路?如果那時作出了另外的選擇,我的人生肯定會更美好……
③人生其實就是不斷作出選擇的過程,無數(shù)個大大小小的選擇,匯聚成了人生路。但作出選擇的過程往往并不容易,有時候甚至很艱難,以至于不少人自稱患了“選擇恐懼癥”,害怕一旦作出不利的選擇,將會引發(fā)一連串的“多米諾骨牌”效應(yīng)。還有的人每每作出了決定,事后也總是心懷怨念,患得惠失,抱怨自己選了一條難走的路。
④的確,選擇總是困難的,決定一個人在某個時刻作出選擇的因素多種多樣,經(jīng)驗閱歷、學(xué)識眼界,甚至是一時的心情好壞,都有可能讓我們作出不同的選擇。如果真的不慎選擇了一條走起來不那么稱心的路,該如何自處呢?我以為,我們既然作出了選擇,就要鼓足
勇氣走下去。
⑤清代蔣坦在《秋燈瑣憶》中曾記載了這么一件趣事:蔣坦在院子里種了幾棵芭蕉,葉大成蔭,推窗看去滿眼蒼翠。某日晚,秋雨漸瀝,雨打芭蕉,點點滴滴,一時讓蔣坦感到心煩意亂,于是隨手在芭蕉葉上題道:“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钡诙炱鸫?br />
一看,發(fā)現(xiàn)題字后被其夫人加了兩句:“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笔Y坦看后大為感慨,茅塞頓開。
⑥生活中,常常會有一些始料未及的事情發(fā)生,正如同種芭蕉,種它的時候圖它在夏天宜觀賞、可乘涼,但卻未能料到它在秋雨時節(jié)蕭蕭瑟瑟、擾人心緒。人生也是一樣,有時候我們欣喜地作出某個決定,結(jié)果卻眼睜睜看著它變成了一場鬧??;有時候我們明明選擇了一場喜劇,結(jié)果看著看著卻發(fā)現(xiàn)它變成了悲劇,這些都是常有的事。但這是否說明我們這段人生之路就白走了呢?其實未必。明智的選擇固然讓人喜悅,但不那么明智的選擇也能讓人成長。
⑦有哲學(xué)象把人生分為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在我們幼年的時候,往往局限于第一重境界,看到事物的表象,形成我們對世界的初步認識;及至年長,好奇心開始驅(qū)使我們探索這個世界,在我們窺得一點點真相后,往往會產(chǎn)生批判和懷疑,并在此中反復(fù)徘徊,陷入不解。如果能到達第一三重境界,那就真正抵達了世界的本質(zhì),縱然看到了不那么美好的真相,仍然能夠返璞歸真、從心所欲不逾矩。
⑧成長過程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應(yīng)該處于“看山不是山”的半途中,看不清楚、想不明白,并為此著急懊惱。著急于結(jié)果未達到自己預(yù)期,懊培于生活之路坎坷不平。其實,漫長的人生歲月中,選擇也罷,不選擇也罷,或者無論怎么選擇,總有一種境遇不能為我們自己所左右。與其讓自己懊惱、委屈、暴燥、不安,不如把人生的鏡頭再拉長一點,回過頭來再看,也許會發(fā)現(xiàn)這些經(jīng)歷是這么有趣而豐富。就如同秋雨打芭蕉,在心煩意亂的時刻或許覺得它擾人心緒,但心請平靜下來再看,它未嘗不是一種詩意之境。
⑨其實,人生路上一次次的選擇,未嘗不是一次次必須經(jīng)歷的自己認清自己的過程。我們既然作出了選擇,就要鼓足勇氣走下去。在一次次選擇中學(xué)習(xí)判斷是非,磨煉意志,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阜競,人生沒有白走的路,跨出去的每一步,都算數(shù)。
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最新試題
“痛痛快快”的交談方式適合人群的性格類型是()。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保ā逗商猎律罚@句話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紫檀沒有這些毛病”一句中“毛病”指的是什么?(請概括回答,答案含標(biāo)點在內(nèi)不能超過25個字)
下列對《雷雨》內(nèi)容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依照選文《論真性情》的觀點,請你從下面文化名人或者文學(xué)形象中選取一個,結(jié)合與其相關(guān)的文學(xué)作品對他是否有真性情進行評析。陶淵明、蘇軾、《孤獨之旅》中的杜小康
小屋的出現(xiàn),()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風(fēng)景的內(nèi)容。
“小屋在山的懷抱中,猶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好像層山后退了一些?!保ā段业目罩袠情w》)對這句話分析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文章題目“母親的心”有哪兩層含義?
這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什么?
《拿來主義》一文的重點是論證拿來主義,但前面用了大量篇幅論述了“閉關(guān)主義”和“送去主義”,對其作用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