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對《在酒樓上》的潛在作者、敘述者與人物的關系,主要兩種分析: ①、認為呂緯甫是魯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說敘述者“我”則更多地代表了魯迅的立場,“我”對呂緯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頹廢狀態(tài)采取的是審視和批判的態(tài)度。而呂緯甫也在見證著自己當年的革命熱情的同路人——敘述者“我”的面前表現(xiàn)出一種自省的心態(tài)。從這個意義看,魯迅在小說中堅持的是五四式的啟蒙主義話語,呂緯甫的聲音是作者力圖壓抑甚擺脫的聲音。 ②、“呂緯甫身上是有魯迅的影子的,呂緯甫的聲音可能比小說敘述者‘我’更代表魯迅心靈深處的聲音”,“小說中的‘我’不僅是呂緯甫故事的傾聽者,同時也更是一個審視者,呂緯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諷、自我申辯、自我否定,正因為他一直感受著‘我’的潛在的審視的目光。從而‘我’與呂緯甫之間呈現(xiàn)為一種內(nèi)在的對話關系,這可以看作是作者兩種聲音的外化。‘我’與呂緯甫的辯難,正是作者內(nèi)在的兩種聲音在沖突,在對話,在爭辯,最終很難說哪一種是主導性的聲音。” 魯迅《在酒樓上》 細讀小說文本,做出你的分析。
“我在少年時,看見蜂子或蠅子停在一個地方,給什么來一嚇,即刻飛去了,但是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便以為這實在很可笑,也可憐??刹涣犀F(xiàn)在我自己也飛回來了,不過繞了一點小圈子。” ———魯迅《在酒樓上》 談談這段話的含義。
……就在靠窗的一張桌旁坐下了。樓上“空空如也”,任我揀得最好的座位:可以眺望樓下的廢園。這園大概是不屬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過許多回,有時也在雪天里。但現(xiàn)在從慣于北方的眼睛看來,卻很值得驚異了:幾株老梅竟斗雪開著滿樹的蘩花。仿佛毫不以深冬為意;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暗緣的密葉里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游人的甘心于遠行。我這時不忽地想到這里積雪的滋潤,著物不去,晶瑩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風一吹,便飛得滿空如煙霧。…… ———魯迅《在酒樓上》 談談關于“老梅”、“山茶花”描寫的精妙處,以及本段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
A.《孔乙己》 B.《孤獨者》 C.《離婚》 D.《傷逝》
最新試題
試析《祝福》在人物描寫方面所用的白描、畫眼睛的手法。
分析《傷逝》中子君形象。
試析《秋夜》中天空、小粉紅花、小青蟲形象的各自特征及其象征意蘊。
簡述《阿Q正傳》的現(xiàn)實主義特色。
簡析《拿來主義》的論證方法。
分析祥林嫂出逃、抗婚、再嫁的實質(zhì)。
祥林嫂在魯鎮(zhèn)受到了什么樣的打擊?
簡述《傷逝》中悲劇產(chǎn)生的原因。
《鑄劍》諷刺了什么?
簡析《阿Q正傳》對辛亥革命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