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據資料統(tǒng)計:在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200余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擁有一流城市和最為密集、完善的市場網絡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區(qū)域。然而當時它卻沒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
材料中“沒有形成強大的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的準確理解是()
A.因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而喪失世界貿易中心地位
B.大河流域農耕文明不適于工商業(yè)發(fā)展
C.沒有轉化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所需要的資本和市場
D.中國沒有出現西方式的工業(yè)文明
A.會館是政府設立的管理商業(yè)貿易的稅務場所
B.會館的出現是各地政府重視商業(yè)貿易的表現
C.會館是同一地域的商賈交際聚會的重要場所
D.會館是政府設立的處理商人與政府關系的機構
明清時期的晉商和徽商在發(fā)展過程中,經營范圍都不斷擴大,活動地域也不斷延伸,這說明()
①商品經濟有開拓性、開放性特點
②晉商和徽商富于開拓精神
③晉商和徽商有自己獨到的經營方式
④當時統(tǒng)治者已取消重農抑商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最新試題
從漢朝史料來看,一些重要的物產名號往往輔以地名,如:“魯縞”、“齊紈”、“蜀錦”等,這反映漢朝()。
據統(tǒng)計,在清朝前期的196年中,順治十二年至康熙二十二年實行比較嚴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至雍正五年實行了部分地區(qū)海禁,總計39年。乾隆二十二年后,歐美各國“在廣州收泊貿易”,南洋地區(qū)的國家到閩、浙、江海關貿易。這反映了清朝前期()。
下面為宋代到清代中期江南25個市鎮(zhèn)橋梁建造情況統(tǒng)計圖(單位:座)。對該圖所反映現象分析正確的是()
《禮記》是先秦時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在《禮記·王制》中寫道:“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由此可見,先秦時期()。
山西柳林《楊氏家譜》認為:”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業(yè)?!嫩E田疇,則農為本業(yè)。置身曲藝,則工為本業(yè),他如市塵貿易,魚鹽負販,與挑擔生理,些小買賣,皆為商賈,則商賈即其本業(yè)”。對此理解錯誤的是()。
有詩人這樣寫道,“人說耦耕省牛力,今人皆愛一牛犁。精耕細作中華史,丹青千年載傳奇”。詩中反映的耕作技術出現在()。
常德澧縣城頭山是中國目前發(fā)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址。其中發(fā)現的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遺址,是當今世界上發(fā)現的歷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遺址。這一考古發(fā)現最能反映我國古代農業(yè)經濟的哪一特點()。
南北朝時期,金屬貨幣在北方幾乎絕跡,谷帛代替了錢幣作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屬貨幣的使用卻是不斷擴大,還產生籌碼不足和錢幣盜鑄等問題。這反映出當時()
下表反映了1951-1960年我國城鄉(xiāng)人口結構的變化。這一時段內人口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下面為1912年和1921年中國近代面粉業(yè)生產能力比重圖。據此可知,這一時期()